哲学思辨
-
《无为》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心灵自由的探究读后感
书籍介绍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中,作为个人精神理想的"无为"或"轻松自如"所起的作用。它描述了无为如何成为道家和儒家共同的理想,并揭示了其中固有的概念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演进。在方法上,本书尝试使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尽管这个想法可能还不成熟。虽然本书专注于战国时期的中国,但与其主题和方法论相关的讨论必然超出了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范围,甚至会扩展到晚近东亚宗教思想或西方所谓道德伦理传统。对于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为"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与他们息息相关。同时,概念隐喻研究法以及其依据的"涉身现实主义"原理,还为比较思想研究乃至一般的人文科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工具。 核心观点 一、无为是不刻意追求,特别放松自然地去做事。二、要达到无为的状态,做的事情必须符合某个价值观系统。三、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追求的最高目标都是无为。 所感所悟 重新理解庖丁解牛 对这本书影响最深刻的是提出了我们语文课上常用的一个列子:庖丁解牛。《庄子·庖丁解牛》一章中描述了一个叫庖丁的厨师如何熟练地解剖牛。庖丁的动作轻盈而准确,毫不费力地将牛分割成各种部位,这个过程展示了他对牛的结构和解剖的深刻理解。 而中学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都是:熟能生巧/熟练度的重要性之类的,但是这却和庄子想宣传的观念所不同。书中说庖丁解牛的过程,寓意着人们在某个领域内掌握了深刻的理解和技能,并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情况。它也传达了一种对于自然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以及通过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来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在庄子的哲学中,这种无为的境界被视为一种超越功利和努力的状态,人们通过观察自然和事物的运行,获得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无为和心流的区别 有很多人可能会发现,“无为”和心理学上所说的“心流”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书中用很大的篇章向我们解释了无为和心流的异同点。 无为和心流都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最佳状态的概念,但它们有一些异同点。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相对于心流而言,无为是更加自然而然,没有目的一种概念。而心流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性。 小结 这本书还分别从道/儒/墨/法四大家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无为,以及各家对于无为有哪些自己独特的地方。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适合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感兴趣的朋友们看一看的。